挺拔、常绿,平均高度20余米的樟子松在彰武随处可见,这个“移民”如今已经在“三北”防护林带多处落地生根。
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第一代林业科研人员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选种、育苗、试种,将这种原本生长在寒温带的树种硬生生“南移”8个纬度,落户地处温带的彰武,创造了中国沙地造林奇迹。 曾经有一位来彰武参观考察的外国专家不相信沙地上能造林,用铁锹往下挖。 “他挖了一米多深,越往下,沙子越白,最后竖起大拇指,信了。 ”朱德华说。 1978年以来,在塞罕坝、陕西榆林等“三北”防护林重点区域,樟子松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成为中国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的主力树种。
1991年夏天,“三北”防护林多处树龄最大的樟子松出现群团状枯死,呈现流行性爆发趋势。 消息传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心急如焚。 面对保住千万亩樟子松的重任,从1992年开始,研究员宋晓东着魔般钻研10年,经历了灌溉、喷药、放烟等无数次试验失败后,终于找到病因。
“肉眼看不见的松沫蝉叮到树的组织里,不停地往外吸食树的汁液,再加上松枯梢病,一个虫一种病导致樟子松枯死。
”宋晓东说。
找到病因后,宋晓东又研究出不同密度间伐,给树留下足够养分空间,营造针阔混交林,使树种间共生互利的防病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三北”千万亩樟子松保住了!这样的例子在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里有很多。 “林业工作有它的长期性。 我们想快,但快不了,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 ”朱德华说。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种树、育人,为中国荒漠化治理贡献了大批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怀揣理想,一代代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了沙地上,在抗击风沙的最前线实现着科技报国的理想。 苦尽甘来冬奥树种播撒希望金色的秋天,从高处俯瞰,北甸子村这条3公里宽、面积万亩的林带就像一个不可逾越的绿色卫士,顽强地阻挡着科尔沁南侵的风沙。 北甸子村不仅没有消失,还将抵御风沙的防线向科尔沁腹地推进了13公里。
从一棵树,到一排树,再到整片林海,70年接力治沙,曾经沙化面积达96%的彰武县林地面积由18万亩增加到20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增加到%,平均风速由20世纪50年代每秒米降到每秒米。 绿,已是彰武的底色。